前几天刷到个帖子,看得我直皱眉,我觉得很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宝妈说预产期9月中,全家合计着“要不提前剖了?”就为了赶在8月底生,好早一年上学。
评论区一堆附和的,“早一年上学,早一年就业,多划算!” 我盯着屏幕有感而发:这哪是划算啊,说不定是给孩子挖坑呢。
01.让孩子早一年上学?也许会让孩子负重前行
我家娃是9月初生的,按规定只能晚一年上学。当时我也焦虑过,怕他比同学大一岁,真不想他做“大哥”。
现在回头看,我才发现:亏得晚了这一年。 晚上学这一年,真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他刚入学时,情绪稳定,能专心听完老师讲完一节课,独立自己整理书包、登记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全程稳稳的。
展开剩余82%反观孩子班里几个8月底生的娃,上学情绪不稳定,上课坐不住,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站起来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话。
不是说这些娃不聪明,是真的“差了点火候”。
你想啊,5 岁半和 6 岁半,差的不是几个月,是一整个成长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有个说法:6岁前,孩子的认知、理解、自控力,是以“季度”为单位拉开差距的。
就像刚学走路,11个月和14个月的娃,一个还摇摇晃晃,一个已经能跑了,能比吗?
我认识个小学班主任,她跟我说过个规律:每次期中期末,成绩靠前的孩子里, 生日在1-4月的(也就是同年级里偏大的)总占多数。
偶尔有小月份的娃拔尖,但大多时候,你能明显看出他们“使劲追却追不上”的累。
02.晚一年上学,藏着改变轨迹的可能 为啥差这么多?
真的不是娃笨,而是这两个隐形因素在悄悄起作用,家长真的要重视。
1. 学习里的“滚雪球效应”
刚开始,大几个月的娃可能就比小的多会认几个字、算几道题。就这一点点优势,足够让他被老师夸“你真棒”。
被夸多了,娃就想更棒:上课更专注,写作业更积极,慢慢成了“好学生”。
小月份的娃呢?可能不是不会,就是反应慢半拍。老师催一句“快点呀”,同学笑一声“这都不会”,次数多了,他可能就想:“我好像真的不行”,慢慢就不爱学了。
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就是学习里的“滚雪球”,一开始差一点,后来能差出一大截。
2. 别人怎么看,会悄悄“定”住孩子
有次开家长会,数学老师拿了张表:同年级里,年龄大的孩子平均分比小的高10%。
“不是智商问题,”老师特意强调,“是状态。”
大孩子被默认“应该做得好”,小的被觉得“慢点也正常”。但这种“正常”,对娃来说可能是负担。
我邻居家男孩跟我家娃一样是9月初生的,她托关系提前上了学。
他妈总跟我念叨:“老师总说他‘还小,慢慢来’,可他自己知道啊,人家都能算对的题,就他总错,每天一提上学就哭。”
你看,明明是年龄差造成的暂时落后,却可能被孩子当成“我不行”的证据。这念头一旦扎了根,影响的可不止成绩。
03.尤其是男孩,晚一年上学更划算
《养育男孩》里有句话我记特牢:“男孩的精细动作、语言表达,往往比女孩晚熟半年到一年。”
我家娃就是例子:5岁时,握笔总像捏着根棍子,写的字歪歪扭扭;6岁半上学,笔握得稳了,还能自己编小故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提过:男孩最好别早于6岁入学。有些5岁男孩的语言能力,其实只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
你想啊,让一个还说不清“因为所以”的娃,去听老师讲“应用题里的逻辑关系”,不是为难他吗?
还有个“三年级效应”家长们得留意:有些早入学的娃,一二年级靠死记硬背能混个好成绩,到了三年级,需要理解、推理了,就突然跟不上了。
不是孩子变笨了,是他的“成长节奏”没跟上学习节奏。
04.娃出生晚?别慌,做好这几件事更重要
作为过来人,小书虫妈妈想告诉各位爸爸妈妈,如果娃是9月后出生,别焦虑“晚一年亏了”,这反而是给了他“蓄力”的时间。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
多陪他“玩“:搭乐高、拼拼图练精细动作,玩角色扮演练表达,户外跑跳练体能。这些“玩”,都是在给上学攒“本钱”。
少比较,多肯定:别总说“你看人家比你小都能背诗了”,换成“你现在搭的积木比上个月复杂多了,等上学肯定能跟上”。
让他自己来: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服、整理玩具等。这些生活小事,练的是专注力和责任感,比提前学拼音,计算有用多了。
我家娃现在四年级,成绩不算顶尖,但每天放学都乐呵呵的,说“上学特别有意思”。
我觉得这就够了!学习是场长跑,刚开始慢点没关系,能一直愿意往前跑,才最要紧。
最后想跟大家说:孩子的成长不是赶工期,早一年晚一年,不如刚刚好。
你家娃是几岁上学的?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纠结?评论区聊聊呀~
发布于:广东省龙辉配资-炒股指杠杆平台-证券配资平台-股票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