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国历史上,蔺相如和廉颇是一文一武的代表人物。蔺相如以口才出众、谋略过人著称,是重要的文臣;廉颇则是沙场常胜的名将。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之间常有隔阂,这是帝王为了彼此牵制而默认的格局。
当时,蔺相如凭借辩才为赵国争得多次利益,而廉颇则带兵打胜仗、守住疆土。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因误会看轻蔺相如而失礼,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前下跪谢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典故。一个威名赫赫的将军能放下身段承认错误,实属难能可贵。两人可以说是赵国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晚年却都境遇凄凉。
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周灭亡后开始,诸侯分裂、战火不断。赵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崛起的国家。春秋和战国实际上是两个阶段,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序幕,也是社会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
展开剩余81%春秋末期,秦、晋、齐、燕、楚、吴、越是当时的强国。战国早期,吴国被越国吞并,而赵、魏、韩三国实力雄厚,被称为“三晋”。他们经常仗势欺压周边弱小国家,引发冲突。越国最终也被楚国消灭。
到了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争霸局面,各国逐渐稳定,战争也变得持久。诸侯国林立,思想争鸣,各国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赵国因不满魏国的压制,“三晋”联盟瓦解,内乱不断。
与此同时,秦国率先推行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增强。赵国随即面临威胁。秦国向东扩张,与赵国对峙,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被秦军包围,最后靠魏国和楚国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但赵国从此元气大伤。最终,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依次吞并六国,完成统一,七国混战正式结束,封建王朝建立。
公元前283年,廉颇已是赵国的大将军,曾攻打齐国、收复失地,战功显赫,被封为上卿,相当于宰相,权力极大。蔺相如起初只是门客,凭借才智和赵惠文王的赏识,一步步升至上卿。他在秦赵交锋中屡献计策,为赵国挽回颜面,“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都出自于他。
由于文官地位高于武将,蔺相如的官职还在廉颇之上。廉颇听说后非常不服,觉得蔺相如只靠嘴皮子升官,没有真本事。两人曾针锋相对,但蔺相如识人才、懂大局,廉颇见识到他的能力后也心服口服,最终主动负荆请罪,两人从对立到携手,被传为佳话。
战国中规模最大的秦赵之战,就是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对阵赵将廉颇,战场在今天山西高平附近。最终赵军惨败,秦军坑杀四十多万降兵。这一战让赵国元气大伤,也为秦国统一扫平障碍,“纸上谈兵”一词便源于此。当时白起善用奇谋,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赵惠文王在位时,尊重贤才,善于听谏。蔺相如稳内政、廉颇守边疆,赵国才有几十年安稳。然而任何国家都避免不了权力更替,功高之臣也难逃皇帝猜忌,廉颇便是其中之一。类似于岳飞那样,名将往往遭人陷害,有功不一定有好下场。
赵孝成王赵丹即位后,赵国原有老臣年迈乏力,后继无人,加上他刚愎独断,朝堂混乱。廉颇因年纪大,被夺兵权。因长平之战屡败,赵丹只得重新启用他,但廉颇坚守不攻,赵括趁机进谗。赵丹误以为廉颇无用,命他回朝,改由赵括掌兵。此时蔺相如病重,还苦劝赵丹赵括不懂兵法,不宜重任,却被无视。
赵括一上任就软禁廉颇、改变战术,贸然进攻。白起则反其道而行,诱其轻敌,再反包围,断粮四十多天。赵括突围失败战死,长平之战败局定型。赵丹震怒,蔺相如看到战报,悲愤发病吐血,不久去世,含恨离世。
廉颇的遭遇更为悲惨。赵悼襄王登位后,猜忌廉颇功高,罢免其职,以亲信取代。廉颇愤而想起兵,最终被镇压。赵悼襄王认为他可能谋反,设计逼他离国。廉颇无奈逃往魏国。魏国虽待遇优厚,却不敢重用他,担心他为赵国效命。
此时赵国派郭开探视廉颇,廉颇表示自己身体好,还能为赵国出力。但郭开回去却谎称廉颇自认老迈无用,赵王因此不再启用他。后来楚国派人来接触他,廉颇遂转投楚国。到了楚国,待遇虽不低,但始终无法进入权力核心,最终客死他乡。前半生威名显赫,晚年却孤苦无依,郁郁而终。
发布于:天津市龙辉配资-炒股指杠杆平台-证券配资平台-股票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