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璟通艺坊,记者便被形态各异的润泽瓷器吸引了注意力。当日,知名艺术家熊开波的陶瓷艺术作品正在该展馆展示。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杨翔菲)走进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璟通艺坊,记者便被形态各异的润泽瓷器吸引了注意力。当日,知名艺术家熊开波的陶瓷艺术作品正在该展馆展示。
作为中国现当代陶瓷领域最为著名的品牌之一,璟通艺坊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现当代陶瓷主题展览。璟通艺坊创始人、艺术总监熊景兰说:“中国近百年陶瓷史,像一部未被完整书写的史诗。”这位中国现当代陶瓷行业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用三十年的时间,坚守着陶瓷文化的传承,开创着陶瓷投资的创新。
助力现当代陶瓷市场发展
在一间弥漫着瓷韵茶香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深耕陶瓷领域三十余年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协助海外藏家收藏陶瓷,到如今梳理百年陶瓷史、推动当代陶瓷艺术走向世界,熊景兰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中国陶瓷的命运紧密相连。
展开剩余87%熊景兰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年轻时曾在陶瓷世家学习绘画和陶瓷技艺,又先后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熊景兰是一位资深的现当代陶瓷收藏家,不仅与周国桢、张松茂、徐亚凤等“老一代”大师合作,同时也发掘了当代学院派的陶瓷艺术家白磊、白明、熊开波等人。市场上出现的许多重要的现当代陶瓷,都曾经由她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烟囱还在冒烟,很多境外藏家带着对‘China’的好奇涌来。”熊景兰回忆道,彼时国人月生活费仅9元,而这些异乡客却在工厂展示厅里批量选购陶瓷,“他们要的不仅是器物,更是对中国陶瓷文明的向往。”
从彼时起,熊景兰就开始帮助海外收藏家在景德镇收购现当代优秀陶瓷艺术作品。那个时候,内地对于当代陶瓷的收藏还近乎空白,但这对年轻的熊景兰来说却是机遇。
熊景兰参与的在“御窑厂”龙珠阁开设的日本独资公司景东,成为早期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那时的‘陶瓷美术家’是每个工厂的灵魂。”她协助这些艺术家将作品通过海运送往香港展览,“看着那些凝聚匠心的瓷器漂洋过海,我第一次意识到,陶瓷是中国文化最鲜活的名片。”
“那时内地还不兴收藏当代艺术陶瓷,藏家更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文玩等。”熊景兰认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发掘现当代陶瓷的内在价值。
熊景兰重视收藏在中国陶瓷发展脉络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艺术家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于是,她不停地收集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从清末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从各大瓷厂的陶瓷美术家到艺术大师,从学院派到跨界艺术家。她的收藏中,既有“珠山八友”,也有王锡良、张松茂、李峻、戴荣华、王隆夫,还有学院派的周国桢、姚永康、施于人等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呈现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风貌。并曾经策划上述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到国外进行展览,传播中国陶瓷文化。
用当代陶瓷讲好中国故事
在熊景兰看来,当代陶瓷艺术的核心是“东方当代”。“东方表明了我们的文明根性,是在我们自己的文脉与精神体系下成长起来;当代则是具有一种突出的时代性、先锋性、实验性与未来性。”
2013年,熊景兰和同为陶瓷收藏家的丈夫,一同组建了璟通艺坊,使之成为集中国当代陶瓷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交流展示、信息传播、人才集聚、创意培育、产业价值链拓展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
“国家博物馆藏着百年前的经典,但近百年的陶瓷文化脉络却没人系统收藏。”熊景兰表示,每个时代的陶瓷都在说着自己的故事:从景德镇工匠对传统的敬畏,再到学院派的创新,都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在熊景兰看来,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工艺美术的非遗传承,还需要学院派的加入。因此,她发掘了众多青年艺术家,包括白磊、白明、刘正、熊开波、张国君等人。
“在我看来,陶瓷的收藏首先要有眼光,其次要有判断力,最后要有魄力——唯有先人一步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价值,才能在后续兑现相应的市场价值。”熊景兰说。
“2008年,白明还是清华大学讲师,他的作品带着文人画的清气,却少有人懂。”熊景兰回忆,她力排众议,劝说先生“不买房子也要收藏他的作品”。为何押注这位年轻艺术家?“陶瓷的灵魂在于创新,但创新不能丢了根。白明的器型是自己设计的,釉色里有宋瓷的雅,这才是中国当代陶瓷该有的样子。”
同样被熊景兰发掘的还有熊开波。“他从青铜器里找灵感,把陶烧到1280度——紫砂只能耐1100多度,稍有不慎就会炸裂。”她记得第一次见到熊开波作品时的震撼:“那么大气的器型,却透着古意,这才是‘大国之气’。”
熊景兰深知陶瓷创作的艰难:“72道工序,拉坯、配釉、烧制,哪一步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火是考官,天气、窑位、釉料配比,差一点就‘全军覆没’。”因此,她不仅收藏作品,更与艺术家签订代理协议,“卖不掉我们自己收,总要有人为真正的创新兜底”。
如今,璟通艺坊用继承与创新,为陶瓷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不仅为陶瓷爱好者带来一场场精心打造的视觉盛宴,还在世博会等重要国际场合亮相,向世界展示东方当代的魅力。
当好陶瓷文化的传播者
近几年,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学者跨界而来,与陶瓷结缘,这是璟通艺术中心正在探索的一条具有无限潜力的中国陶瓷新路径。学者傅申的书法瓷瓶,当代艺术家孙良的“奔牛”瓷盘、“金虹”郎红大缸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跨越式的审美能力。
“很多人逛景德镇,买的是10元3串的低温陶瓷,却不知道高温瓷的妙处。”这让熊景兰决心成为陶瓷文化的“翻译官”。十三年来,她在上海创办展馆,举办“璟通讲坛”,不仅自己进行陶瓷的科普讲解,还邀请白磊、白明、熊开波、孙良、谭根雄、裴满意等名家进行公益讲座,从史前彩陶与世界文明讲到当代陶瓷的东方美学,传播独属于中国的陶瓷文化。
熊景兰带职校生游学景德镇,看博物馆、访大师工作室、逛市场。“要让年轻人知道,好陶瓷不仅是摆件,更是工艺、材料与艺术的融合。”她设计的国礼被赠送给多国政要,进博会的艺术品展区里,她策划的陶瓷展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窗口。目前,熊景兰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艺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让她骄傲的,是看到年轻一代的转变。当白明的“生生不息”系列三件作品成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白磊的作品进入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熊开波的作品成为日本世博会的展品,当这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上产生共鸣,国内藏家以及年轻人们也与有荣焉。
对于当代艺术陶瓷的收藏,熊景兰建议收藏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轻易下手。首先要培养兴趣,了解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美学欣赏能力,尽量选择那些已经被市场、主流学术界和艺术圈普遍认可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较大潜力的艺术家的作品。
熊景兰坚信,陶瓷的未来在于创新:“非遗要保护,但不能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动,要在传统里开出新花。我做了三十年,靠的不是钱,是热爱。”她指着展馆中的满室瓷器,眼中闪着光:“这些器物会说话,说的是中国的故事。我想做的,就是让更多人听懂这些话。”
熊景兰说:“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又能朝着未来生长。”而这,正是中国陶瓷最动人的生命力。
发布于:上海市龙辉配资-炒股指杠杆平台-证券配资平台-股票杠杆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